隨著台灣綠能發電比例逐年攀升,大量裝設的太陽能光電板未來退役後的去向,成為民眾關心的環保議題。對此,環境部今(30日)特別說明,廢棄太陽能板並非只能焚化或掩埋,透過國內廠商的成熟技術,已有超過九成的物料可以被有效回收、資源化再利用,徹底顛覆「綠能產生大量廢棄物」的刻板印象。
環境部指出,太陽能板主要由玻璃、鋁框、矽晶片和塑膠背板等材料組成。台灣的回收處理技術已能高效將這些組件分離,並賦予它們新生。例如,玻璃經分選壓碎後,可交由再利用機構製成新產品;乾淨的矽晶碎片可送往處理廠提煉金屬;塑膠背板則能回到塑膠回收體系,或製成陶瓷原料,最終應用於磁磚生產。整個過程能從廢棄模組中提煉出超過九成有價值的材料,達成高度資源循環。
目前,全台已有4家合格的資源化處理機構,每月總處理量能可達2,915公噸,未來也將有更多業者陸續投入。環境部強調,光電業者排出的廢棄光電板屬於事業廢棄物,必須依合法程序妥善處理。為了從源頭建立更完整的管理機制,環境部已啟動《廢棄物清理法》的修正程序,計畫將廢太陽能板正式納入「應回收廢棄物」項目,並研議合理的回收費率,建立從生產、使用到廢棄的完整責任鏈,確保台灣的綠能發展能真正走向永續。
隨著綠能普及,廢太陽能板的處理引發關注。環境部表示,台灣現有技術可回收超過9成的物料,並轉化為陶瓷、金屬等高價值產品,並非直接焚化掩埋。未來將修法納管,確保綠能產業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