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擺脫「行人地獄」惡名,桃園市政府正積極運用科技執法,改善行人安全。桃園市長張善政於今(22)日的市政會議中強調,大型車輛的視線死角與內輪差是造成行人事故的主因,將強化大型車偵測系統的推廣與應用。根據市府最新數據,今年1至9月行人死傷人數已較去年同期減少254人,降幅達18.3%,顯示相關措施已見初步成效。
為有效嚇阻駕駛惡習,桃園市警察局已在全市建置54處「不暫停讓行人」科技執法設備。這些設備利用AI影像辨識技術,可自動偵測並取締行經路口未禮讓行人的車輛。警察局長廖恆裕指出,透過科技執法,路口「不暫停讓行人」的舉發件數及事故數均有明顯下降。此外,針對大型車輛的威脅,交通局長張新福表示,市府已要求公車及大貨車加裝行人偵測系統,透過智慧科技輔助,降低因視線死角造成的悲劇。
根據警察局統計,2025年1至9月,桃園市的行人死傷總人數為1,137人,相較去年同期的1,391人,降幅顯著。然而,王副市長在會議中提醒,A1死亡事故中,長者佔比高達七成,尤其夜間事故更佔五成,顯示高齡者的用路安全仍是極大挑戰。對此,市府將彙整過去數年的事故資料,優先針對高風險路口與路段進行改善,確保長者通行安全。
除了執法與科技應用,市府也從交通工程著手。交通局表示,今年已建置3處「行人友善區」,並採納在地居民意見,以「里」為單位全面檢討步行路線。具體措施包括增設放大型行人號誌燈、行人早開時相,並在危險路段設置阻隔設施。同時,導入路口行人穿越警示系統、車速微笑偵測系統及路口雙色溫路燈等智慧交通設施,從多方面建構一個讓市民能安心走路的友善交通環境。






桃園市力推「科技執法」改善行人安全!市府鎖定大型車輛盲點,並啟用54處AI執法設備取締未禮讓行人車輛。今年1至9月,行人死傷人數已成功下降18.3%,展現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