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金門及沿線離島擁有長達136公里的蜿蜒海岸線,因不同地形而呈現沙岸、岩岸與海灣等獨特景致。在熱鬧的暑假中,金門縣水產試驗所特別推出三場以海洋保育為主題的活動,包括介紹鱟與蚵田的講座,以期加強居民對於本土環境的認識。
鱟是一種自泥盆紀便已存在的古老生物,而其在台灣本島的紀錄相當稀少。1999年,金門縣政府設立了「金門古寧頭西北海域潮間帶鱟保育區」,使得這個曾經的戰場搖身一變成為生態保育的重鎮。近期,縣水產試驗所在金門及台灣進行了鱟的復育計畫,希望這項古老生物能夠在台灣各地持續繁衍。
金門地區的牡蠣養殖可以追溯到1583年,以李獻可引進的技術開啟了養蚵的歷史。至今,各地如后浦南門、湖下等皆有蚵田,形成海岸的獨特景觀。然而,由於勞動力短缺,養蚵產業面臨後繼乏人的挑戰。走讀活動的安排讓參與者有機會直觀感受這項傳統產業的實地操作與困境。
縣水試所還將這些活動透過創意設計,如桌遊和插畫等,帶動金門居民對於環境保護的認識。即使這項工作需要時間醞釀,但透過不斷的推廣和深耕,未來絕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