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政府在5月19日於縣府大禮堂舉行了「114年金門縣食農教育推動會」的第一次定期會議,由副縣長李文良主持。會議集結了產業發展處、教育處、衛生局及環保局等多個跨局處代表,以及專家學者,旨在檢視上半年的34項推動指標執行情形,並商討組織精簡及專業人才認證機制等重要議題。
副縣長李文良表示,食農教育不僅被視為國家重大政策,更是確保縣民飲食安全與健康的基礎工作。他特別感謝各單位的投入,希望能夠持續確保從產地到餐桌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會議中也進行了「食農教育專業人員資格認證」的報告。根據農業部的要求,相關人員須在從事食農教育業務兩年內取得專業資格。由於推動會在法令施行後才成立,目前尚無年資充足的從業者,因而決定加速規劃相關培訓,以應對未來中央評比。
截至4月底,金門縣已供應國中小午餐以在地有機及產銷履歷蔬菜28噸,超過了上半年的20噸目標。此外,生物防治資材的領用達到233人次,超過預先設定的100人次目標,並進行了多次檢驗。其中,田間農藥快篩44件及衛生局抽驗的128件,合格率均為100%,顯示出食品安全把關的效果相當良好。
針對未達標的「水產品溯源及標示制度」,漁牧科表示將透過水試所與漁會的輔導,並爭取中央資源來提升養殖戶的參與意願。環保局則回應建議,將廚餘考核指標調整為「年處理量20%堆肥再利用比例」,並鎖定全年處理量4,800公噸持續追蹤。
會議中核定了下半年的重點工作,其中包括6月完成的教師食農增能研習與餐飲業者食材全利用宣導,還有9月的特色農產品研習及戰地風味餐推廣活動。年底將集中檢討有機及產銷履歷補助誘因,擴大在地農戶的投入。各局處將依考核指標持續滾動調整方案,確保年度目標如期達成。
李文良強調,食農教育牽涉到農業永續、食品安全及健康促進的多重面向,需仰賴公私協力與社區參與。金門縣府將秉持「跨局處合作、建立機制、滾動修正」的原則,讓政策真正落實到餐桌與生活。他呼籲各局處與專家學者攜手合作,確保每一道食材的安全與可追溯性,進一步提高民眾對於在地農業的信任。